为深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整改与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探索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3日至6日,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陈辉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团队,踏上了前往河南奇色花幼儿园的深度调研之旅。此次调研旨在汲取一线融合教育实践经验,提升高校课程建设的质量,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融合特色的实施路径。

在沉浸式体验环节,7月4日上午,在奇色花幼儿园园长梁田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入园观摩了融合教育环境创设、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及区域活动开展,全方位感受其物理环境与人文氛围相融的独特教育生态。
随后的深度研讨阶段聚焦于“特殊需要幼儿多元化需求及支持策略”,从4日下午至5日上午,在奇色花幼儿园创办人蔡蕾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主题工作坊。通过环境浸润式的学习、充满趣味的游戏互动以及深入浅出的案例深研,从优势视角、全人观点、儿童兴趣出发,团队成员不仅深刻理解了特殊需要幼儿在发展上的多样化需求,也显著提升了对融合教育核心理念、实践策略以及背后深层价值的认知层次,理念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与深化。

调研的第三阶段聚焦课程建设。5日下午及晚间,学院教师团队与奇色花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们,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等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双方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中,有效开发、整合与应用融合教育案例资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未来合作方向凝聚了宝贵的共识。

本次紧凑而充实的调研行程成果丰硕。团队不仅深刻体悟了融合教育“看见每个孩子”的核心价值,更对奇色花幼儿园在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支持方面展现出的卓越实践与专业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调研为学院未来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宝贵新思路。
教师心声
陈 辉:感谢各位老师的组织与推动,这是这几年参加的最有意义和收获的学习之一。特别是此次工作坊强调的“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还有对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孩子行为的现场观察和分析,这些方法对于教育实践很有启发。咱们团队每个人都收获满满,这股正能量一定能带动学院越来越好。
王 玉:这次参与式融合教育培训收获很大,我对特殊需要儿童(如自闭症、糖宝、发育迟缓)的多样化需求有了真切而全面的认识,视角发生了关键转变,从关注不足转向努力发现和认可优势,同时也掌握了具体支持方法。可以说,这次培训让我的认知、观念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王 丹:一开始被“奇色花”的名字吸引,此次深入体验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多角度学习,收获很大。进班观摩中,我看到幼幼互动、师幼互动都那么和谐自然,教师们的支持策略让我触动。同时了解到幼儿园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需求,未来可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贾 维:通过这次培训,我终于捋顺了教育模式、医疗模式及其支持系统之间的关系,让我确信融合教育能有效支持所有孩子,关键在于专业要跟随儿童。同时,实际案例和分享让我意识到需要定期更新知识、观念,了解环境变化和新的课程设置。这次来学习,值了!
赵梅菊:我真正“打通”了“通用学习设计”的理念,明白了每个设计都应让所有孩子受益。我也认识到自己对学前教育了解存在不足,需要补上普教这一块的课。在讨论中,关于如何在自主游戏中协调IEP目标的问题,促使我从更融合的视角思考如何结合普教理念与特殊需求。
史明洁:相比上次培训更多是系统地谈残障意识平等和整体感知,这次培训聚焦在具体儿童的需求上,并通过真实案例链接课程来探讨,更深入细致。通过分析数学领域的个体案例来剖析特殊儿童需求,虽案例有限,但这种方式更落地、更有针对性,确实让我收获很大。
潘 帅:入园观摩让我看到了细节化干预在融合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对我来说,这次培训不仅是观念的重塑,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我感受到蔡老师等实践者在融合发展中拓荒跋涉,我们正加入这开拓的壮举,涓滴合流,终会波浪奔涌,齐心协力,终将造就绿洲。
张文芳:这次工作坊让我深深感受到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和用心对待,奇色花的珍贵让我期待更多学习机会。蔡老师帮我解开了康复与融合关系的困惑,让我豁然开朗。奇色花的教师们从实际效果出发不断尝试反思,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