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呈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的整体样貌,展现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问题上的现实批判力与理论张力,激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妇女解放的更广阔的理论前景与更多的现实可能性,提升女性学专业教师教研能力,妇女发展学院特邀美国德儒大学柏棣教授开展工作坊深入研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议题。

工作坊第一天,柏棣教授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女性主义两个问题出发,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新封建主义、新保守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强调了做研究,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研究需具备批判性视野,并引入了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概念及其消费为主的特征,介绍了“专业管理阶级(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简写PMC)”的产生,揭示了四波女性主义浪潮如何从"男女平等"的旗帜下滑入后资本主义的陷阱,性别研究如何逐渐脱离历史唯物主义根基,陷入资本主导的话语体系。
第二天,柏棣教授重点围绕Stevi Jackson的《Marxism and feminism》一书,带领大家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阶级实质。柏棣教授特别强调了父权制与男权制、家务劳动(Domestic Labor)与家务工作(Housework)等概念的区别。她认为父权制侧重代际关系(如中国宗族制度),男权制强调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家务劳动主要指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而家务工作可市场化、可获工资、具有交换价值。
第三天,老师们在柏棣教授的带领下认真研读Catherine Liu的《Virtue Hoarders: the case against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一书,交流讨论当代的阶级问题和性别问题。通过重点分析Catherine Liu对"专业管理阶级(PMC)"理论的拓展与分析,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阶级重构。PMC阶级作为由高级知识分子、技术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构成的群体,虽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却通过文化资本(学历认证、专业资质)和符号权力(话语建构、标准制定)等方式实施统治,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代理人。
第四天,大家围绕Frigga Haug的《Thirteen theses of Marxism-Feminism》一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13个议题,并深入讨论了两种生产理论、性别关系、家务劳动、权力结构等概念与妇女解放的关系,以及PMC阶级中内卷、亚文化等现象的形成机制。柏棣教授特别提醒,大家要加强对新时代的认识,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警惕马克思主义被资本主义利用。
第五天,柏棣教授结合Daniel Tutt的《Psychoanalysi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family》一书,批判后资本主义时代家庭的“情感功能”异化。她指出:“资产阶级家庭通过意识形态再生产巩固阶级地位,而普通家庭在消费主义压力下已难以承担‘幸福港湾’的功能。”在柏棣教授的带领下,大家讨论了如何从历史视角看现在的家庭功能与义务,好家庭的定义与标准等议题。

通过此次工作坊,大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需回归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避免陷入西方身份政治的陷阱,有效将社会再生产、家务劳动等议题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讨论,结合中国实践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本次工作坊的组织工作由中华女子学院非实体研究机构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承担,该中心于2012年主办“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工作坊,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经典文本,着力推进理论化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实践经验。本次工作坊则以跨学科、跨语境的视野,批判思考并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从学理和经验层面探讨为全球妇女发展贡献中国探索实践的路径与方法。(撰稿人:妇女发展学院副教授 杜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