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实践 > 正文

    数智赋能·文化传承——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12 发布者:国际教育学院 浏览量:



    2025年11月3日至11月7日,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秋季“实践周”活动。2023、20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围绕“数智赋能·文化传承”开展了专业拓展讲座、古琴学习、大创项目经验交流分享等活动,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才艺的深度耦合,最终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文化创新”的能力跃升,培养能运用科技手段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教育人才,增强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认同感。

    习优秀学姐实践经验,展自身未来长远发展

    2025年11月3日上午,由带队老师进行“实践周”开幕式讲话。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博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曹欣研学姐,担任主讲嘉宾,进行了“泰国英国志愿者经历分享”主题讲座。

     

    曹欣妍学姐以扎实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分享了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她不仅以自身经历阐述了志愿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详细分享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11月3日晚,由济南市济阳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张春雪学姐,担任主讲嘉宾,借助网络平台腾讯会议,与同学们进行数智赋能教师发展线上交流分享。

    张春雪学姐以其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教育经历展开,主要分享了赴泰国、丹麦做志愿者以及成为巴巴多斯公派教师的感想感悟、选拔经历。详细的诉说了面试准备建议,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两次分享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在讲座最后与优秀毕业生学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学姐也鼓励同学们心怀感恩,敢闯敢试。本次讲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大家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AI发展应用新态势,识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

    11月4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文教材研发中心副主任杨玉玲担任主讲嘉宾,进行了“大词汇小语法下的国际中文教学的主题讲座。

     

    杨教授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内在逻辑,以专业知识和专业视野的角度进行《等级标准》的新变化下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国际中文教学对策,聚焦于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的专业性培养。并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了AI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更好地运用AI工具进行国际中文辅助教学,让国际中文教学在数字化浪潮下更简便,更有乐趣的必要性,并详细分享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

     

    习古琴之美韵,承华夏之雅律

    11月5日,全天进行传统文化AI探索和国际传播技法实践(琴、书)。北京乐器学会理事,“文人琴·公益行”项目总策划与发起人,天津天艺泽文化有限公司法人徐涛担任讲座主讲嘉宾。开展“智能化时古琴文化”主题讲座,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数智化时代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徐涛老师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古琴练习。

     

     

    课程伊始,主讲老师以娴熟的演奏技巧开场,双手起落之间,琴音连绵回响,引导学生们领略古琴艺术的魅力。主讲老师介绍古琴演奏所用的“减字谱”并教授了古琴基本指法——勾和挑,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在实操中同学们以《静夜思》和《沧海一声笑》作为练习曲目,在弹奏中加深对古琴要领的感悟。主讲老师特别重视对手型和指法的训练,时刻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及时指出问题并予以调整,同学们遇到困惑之处也能随时提问。

     

    结束了一天的练习后,同学们在育慧湖边进行了成果展示,每位同学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对古琴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琴无俗韵,流水有清音。”一勾一挑尽是古韵在指尖的翩翩流转,一曲一句满是同学们对古琴弹奏的热爱。同学们在学习实践中不仅传承了优秀古琴文化,更为专业实践储备了文化技能,期待在未来可用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

     

    AI赋能实践项目创新经验交流,为国际教育发展赋能增光添彩

    11月6日上午,由2023级学姐李萌分享她所在团队的课题项目——以“女性领导力”援外项目为例探索国际中文书法数智化教学。学姐主要从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过程以及给学妹课题研究项目开展。主要侧重于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辅助课题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从资料搜集、导师和同伴选择,以及项目实践的全过程,和同学们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这次项目的交流分享为同学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激发了大家对教学、科研和创新的热情,更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合理使用AI工具的思考,展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素养培养方面的成果

     

    11月6日下午,天下汇友(对外汉语在京培训学校)教学主管,汉教专业优秀毕业生张昕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了她在大学时期的实践经历以及赴泰志愿者的经历,让同学们体会到成就与成就感的区别。并以回国后在培训机构、创业公司工作,获得合伙人身份与股权,还进行写作、骑行、心理学受训等探索,向同学们生动地解读女院“四自”精神,并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用于相信自己,敢于拼搏。

     

    五洲网络/中文联盟教学经理,汉教专业优秀毕业生陈敏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了她曾赴泰国素叻他尼皇家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并介绍了如今她工作的主要内容,让同学们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且多元的选择。

     

    分享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在讲座最后与优秀毕业生学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学姐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更适合自己的道路,选择性地听取外界的质疑,相信自身能力。本次讲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大家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周的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通过参与各类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这正是在AI快速发展的数智化时代提升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所需要的。同学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运用科技手段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教育人才提供了方向,也为整个专业迎接新时代数字化时代的语言文化教学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