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做好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自开学以来举办了系列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教学工作会议。院长王露、副院长范晓虹、霍烺白及各专业负责人全程参与,展开深入研讨,明确数智时代各专业发展新方向,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本科育人体系。
在3 月 18 日的修订推进会上,各专业负责人汇报了培养方案修订的最新进展。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打造“专业核心能力 + 数智素养 + 文化审美”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一流学科引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驱动"课程建设框架。会上,各教研室针对课程体系设置、学时学分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共识。
3月27日,会议重点聚焦学科交叉创新、学院共育课程的设置。各专业对照“国标”,强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定位,确定了《全球媒介与女性发展》等七门跨专业共育课程,旨在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特色专业发展路径。
4月1日,在第三次推进会上各专业系统梳理前期成果,详细汇报了培养方案优化情况及培养方案细则。会议重点解决了三大核心问题:一是着力强化“培养目标 - 毕业要求 - 课程体系”的逻辑衔接,通过建立课程模块实现能力培养的精准映射;二是优化学分分配结构,构建多层次课程模块;三是突出专业特色建设,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致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育人机制。会议最终明确了学院特色共育课程模块、基本通过了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在三次研讨会中,学院领导和各专业负责人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在研讨会上,副院长范晓虹要求,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各专业应以“国标”为基准,对标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强化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院长王露指出新版培养方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提升培养目标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和综合性。各专业应立足优势领域,凝练特色方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她强调,培养方案应体现前瞻性战略眼光,构建“前瞻性、国际化、特色化”的育人框架,打造精准培育、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将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数智素养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构建特色课程群,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一流专业人才。
通过多次会议,全面理顺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明确了 2025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方向和重点。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打造符合一流本科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特点,突出“数字赋能 + 文化引领 + 创新驱动”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 - 优秀文化传承 - 数字技术应用 - 品牌创新建设”的育人生态。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培育新时代应用型专业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