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由全国妇联、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的“石榴花开 青春绽放”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团结友谊赛在新疆喀什大学新泉校区体育场开幕。比赛共吸引来自全国不同民族地区的21支代表队参赛,300余名球员均为12至14岁女学生。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出席活动并宣布开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查显友出席活动并致辞,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章冬梅主持开幕式。本次赛事历时5天,8月9日闭幕。比赛以足球为纽带,为不同民族地区少女搭建了跨越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同场竞技平台,展现了非专业运动员对足球的热爱与民族团结精神,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赋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校体育部群体教研室主任刘壮老师作为国家一级足球裁判,自6月26日起被抽调至全国妇联,积极参与到这次赛事赛前的各项筹备与方案制定、赛中的战报统计和争议仲裁,以及赛后的总结复盘工作中。刘老师应邀担任本次赛事仲裁纪律委员会副主任,他专业强、勇担当、讲奉献,为此次赛事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全国妇联领导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我校作为全国妇联直属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则中国强”的重要指示,继承蔡畅、康克清等妇联先驱“以体育促进妇女解放”的革命传统,牢记国务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2024年教师节前夕来我校视察时提出的“传递热爱足球、热爱体育的火种,让更多人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获得健康、汲取力量”的嘱托,将足球运动作为女性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投身于全国妇联与相关部委联合发起的足球重大赛事服务、足球支教等行动中,为推动性别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校体育部更是依托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以实际行动落实学校党委“提升足球技能、服务民族地区”的部署要求,锚定足球赋能,服务妇联大局,努力践行全国妇联“促进各民族妇女儿童和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理念。
2024年12月10日,国家民委、全国妇联签署了女大学生足球支教三年行动合作协议。为落实这一协议,中华女子学院携中国女子高校联盟三所高校和国家民委六所直属高校,共同发起了“足球赋能 石榴花开”女大学生足球支教三年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达成“百千万”目标,即:培训千名女大学生足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足球教练员、裁判员,与民族地区百所中小学和村(社区)结对,面向民族地区万名少年儿童开展足球支教服务,推动民族地区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足球支教工作,体育部积极落实支教安排。2025年6月,培训足球社会体育指导员124名(包括教师22名,学生102名),其中54人取得了足球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70人取得了足球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多位持证教师和学生成为足球支教的骨干力量。2025年月和7月,校体育部、团委等部门组织全校200余名师生,利用寒暑假赴新疆喀什、四川凉山、新疆昌吉、广西、河南等地开展足球支教行动。体育部刘壮、梁妍、周惠娟以及即将入职的王少杰等四位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支教服务受到当地社区、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实现了我校支教大学生和当地儿童的双向成长。支教期间,新疆自治区妇联领导和中华女子学院领导赴一线慰问当地儿童和支教师生。新华社、新疆日报、全国妇联女性之声等媒体对支教行动进行了报道。

自2022年起,学校体育部依托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大学生足球公益项目,构建了“足球 +学、训、赛、研”一体化推进模式,为组织开展的校内、京内、国内各类女子足球比赛以及足球支教、足球赛事服务等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开设女子足球课程。将足球纳入体育课程,在大一开展足球教学,普及足球知识和运动技能,以体育人,筑牢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根基。训:组建女子足球社团和足球长训队,选拔身体素质好、具备一定足球基础的大学生开展系统性培训,提升竞技水平;开展12岁以下教职工子女足球公益培训,以公益赋能校园足球青训,受到师生员工的称赞。赛:组织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2023年以来,依托公益资金组织足球嘉年华、校内、校际比赛500余场。2023年学校在北京成功组办了由中国女子高校联盟9所盟校代表队参加的首届中国女子高校足球邀请赛,得到央视体育新闻的报道。研:开展足球赋能相关课题研究。发挥学校女子体育研究的优势,系统梳理、研究足球支教行动经验。2025年以来,体育部相关教师依托足球支教项目申报北京市党建课题一项、学校重大课题一项。
未来,学校体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和足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7月31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妇联大局,将全国妇联“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基本职能融入血脉,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继续做好足球支教和足球赛事服务工作,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协作精神与文化认同,彰显体育在维护民族团结、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