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晚,社会工作学院在教图楼209教室举办“智行讲堂”第二十五讲。本讲特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劲松,为师生们带来题为《灵性社会工作:怎么“看”与怎么“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郝彩虹副教授主持,全体社会工作、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到场学习。
郝彩虹首先代表学院对陈劲松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陈教授长期深耕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灵性社会工作研究,其学术洞见与实践经验对拓展师生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她鼓励同学们珍惜此次学习机会,深入体会灵性社会工作的学理内涵与现实价值。
陈劲松教授以“何为灵性社会工作”为切入点,指出“明确定义”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他从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阐释了灵性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学术定位与核心目标。他提出,灵性社会工作是一种兼具“物性关怀”与“灵性唤醒”的综合性助人实践,其目的不仅在于个体复元,更指向社会关系与精神结构的重建。灵性社会工作内涵“十大学理板块”,涵盖基本概念(物性与灵性)、双重目标(个体复元与社会建设)、三大假设(人性整体性、生命连续性、灵性普遍性)及四个概念层级(理论、方法、工具、情境),形成了从核心理念到实践应用的系统化理论框架。

在讲解过程中,陈教授通过“感性—理性—灵性”三维能力结构的模型,阐释了灵性社会工作的底层逻辑。他指出,感性体现了人对经验世界的直觉回应,理性代表了分析与判断的认知能力,而灵性则是一种超越个体、联结整体的存在智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的完整存在。陈教授结合“元”这一文化符号,从东方哲学的视角解读灵性的普遍性与超越性,强调灵性是人类普遍具备的内在能力,而非宗教附属物。
在“灵性社会工作的理论假设”中,陈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灵性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假设:其一,灵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构建人之为人的根基;其二,灵性具有可发展性与可激活性,能够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得以唤醒;其三,灵性发展与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是实现个体复元与社会整合的重要动力。他还将“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八阶段论”与“灵性社会工作生命历程五阶段论”进行对比,指出后者更关注个体在生命不同阶段中灵性能力的觉醒与升华,补充了传统心理社会模式对“精神成长”维度的缺失。
陈教授特别强调,灵性社会工作的实践并非抽象理念,而是具体可行的介入路径。他以“时刻提醒自己灵性在线、日常生活中灵性不掉线”的口号,生动阐释了灵性觉察在日常生活与助人工作中的重要性。他倡导社会工作者通过“自我觉察—共情倾听—灵性唤醒”的路径实现助人与自助的统一。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灵性社会工作目标的契合性、灵性与韦伯两种行动理性的比较、以及如何运用灵性介入服务癌症患者等问题向陈教授请教。陈教授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回应。他指出,灵性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理性的超越;灵性社会工作通过激活个体的意义感与联结感,使助人活动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
讲座总结环节,郝彩虹对陈劲松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从自身教学与实务经验出发,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回应。她指出,陈教授关于“感性—理性—灵性”三维能力结构的阐释,为社会工作者重新理解助人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灵性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方法论创新,更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转向,它呼唤社会工作回归“人”的整体性关怀,平衡感性经验、理性分析与灵性觉察之间的张力。她鼓励同学们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拓宽学术视野,深入思考灵性维度在社会工作中的本土化实践可能,为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们对社会工作精神维度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关于灵性社会工作的实践知识。未来,社会工作学院将继续依托“智行讲堂”“育慧大讲堂”等学术品牌,举办更多高水平学术讲座与专题研讨,推动社会工作在回应个体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关系和谐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灵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