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第二届“崇德杯”辩论赛圆满落幕
为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升法学生的法学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4月29日下午法学院第二届“崇德杯”辩论赛决赛于文体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辩论赛由北京市京师(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赞助支持,法学院党总支书记邢红枚和荣休教师张荣丽、刑法与诉讼法教研室主任刘永廷以及北京西宣律师事务所律师纪璇三位评委出席决赛现场,共同见证这场法学与思辨的精彩盛宴。
邢红枚书记在开场环节发表致辞。她首先对京师(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的慷慨赞助以及事务所主任覃金金(校友)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对成功晋级决赛的四支队伍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她鼓励参赛者们在比赛中全力以赴,展现法学学子的卓越风采,向优秀的覃金金学姐学习,未来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市京师(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主任覃金金通过网络连线向在场的师生及参赛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并表达了对本次赛事的深切期待,希望参赛者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复赛中脱颖而出的四支队伍齐聚决赛赛场,凭借扎实的法学知识、严密的逻辑论证以及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两场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辩论对决。首场辩论围绕“人工智能参与法律审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爆发深度论战。正方主张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法官,能解决司法难题并减轻法官负担。反方以大数据杀熟,黑箱等例子指出人工智能参与审判会产生各种歧视和不公平问题,造成司法温度和尊严会消失。这场触及司法本质的思辨风暴,在代码帝国与人性灯塔的碰撞中,促使人们思考智能时代司法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第二场辩论则围绕“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深度思辨。正方通过网络舆论对司法带来的利好以及风险被规避的论断,提出司法公开保证司法信息的真实性。反方立足弱势群体维权,指出网络舆论会造成信息泄漏,舆论压力会让法官忌惮民意而作出违背司法公正的决定。整场辩论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多重维度中,探索数字时代舆论监督的合理边界,为构建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方向。
两场辩论结束后,评委老师们依据选手们在比赛中的综合表现,对团队和个人表现进行细致的打分与点评。评委们的点评不仅精准剖析了双方在论点阐述、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亮点与不足,还为选手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向,助力同学们在未来的法学学习和辩论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经过三轮紧张激烈的角逐,比赛结果最终揭晓。来自2024级法律(法学)硕士、2022级法学本科、2023级法学本科的队伍分别荣获冠军、亚军和季军。2023级本科生陈丹丹荣获“最佳辩手”称号。2024级本科生宋宣仪、2022级本科生张辛芮、2024级法律(法学)硕士胥成浩荣获“优秀辩手”称号。三位评委老师为获奖队伍和优秀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崇德杯”辩论赛圆满落幕,通过多轮深度研讨与学术火花的交织碰撞,使学子们在思辨中实现理论认知的迭代升级,在交锋中激发探究法治本质的学术热忱,推动形成开放、创新的学术生态。学院将持续搭建多元学术对话平台,拓展跨学科研究视域,着力培养兼具批判性思维、全球治理视野与数字法治素养的新时代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