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薇薇:《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化视野下司法救济的困境和纾解》,载《法学论坛》2025年第4期。
【摘要】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建设是推进性别平等和人权保障的重要标志,《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体系中的专门法,起着联动其他部门法相关规定和下位法具体规定的作用。《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后解决了条款规定抽象、职权划分不清、救济规则缺乏等问题,功能定位由传统的权利倡导转向司法救济。然而,新法实施两年来,司法实践未有吸纳立法体系的功能转变,立法修订亦未对妇女权益纠纷的司法救济产生实质影响。近年来,妇女权益保障面临诸如鼓励生育政策下就业歧视加剧、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权侵权案件增多、新业态下劳动权益纠纷等更为复杂的新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妇女权益保障的落实亟待健全司法救济制度。在立法体系化建设的契机下,需在合理评估当前司法救济规范特征,归纳分析妇女权益司法纠纷的类型及特点,考察其产生原因和司法救济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司法救济路径优化方案,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从法律文本走向司法实践。
2.李英桃:《近五年中国落实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进展评估》,载《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
【摘要】评估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落实情况是“北京+30”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张将性别视角贯穿和平进程始终,确保妇女免受暴力之害,为女性创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妇女作用。相较于“北京+25”评估时的情况,中国代表在安理会的声明更加聚焦妇女参与和保护等具体问题,强调把性别平等落到实处。中国在实践中也取得很大进展。其中,在妇女参与上,中国任命华春莹为外交部副部长,女大使数量远超“北京+25”评估时的情况;女性维和人员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妇女、和平与安全研究和机制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等等。为加速落实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建议可从七个方面着力,争取在未来五年取得更大进展。
3.蒋永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与中国性别统计的发展》,载《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
【摘要】性别统计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完善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衡量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以来进展的重点。中国是较早开展性别统计的国家之一,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端、21世纪初的关键进展和近5年来的加速发展,中国性别统计在顶层设计、工作机制、指标体系建设、数据收集与发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对照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和200年联合国大会第二十三届特别会议成果文件,回顾了联合国对性别统计的基本要求和发展实践,总结分析了中国性别统计的发展与探索,讨论了中国性别统计存在的不足与发展完善的重点。
4.王海媚:《妇女与科技:近五年中国落实科学领域性别平等的回顾与展望》,载《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
【摘要】2025年3月,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9届会议在纽约召开,主题为“审查和评估《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以及大会第二十三届特别会议成果的执行情况”,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西玛·巴胡斯在开幕式上提出六项关键行动,第一项“利用技术促进平等,推动数字革命”和“妇女与科技”直接相关,可见后者已成为性别平等审查和评估的重要对象。2023年《妇女地位委员会关于第六十七届会议的报告》列出的“优先考虑数字公平以缩小性别数字鸿沟”“在数字时代推动促进性别平等的数字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等八个需要关注的领域和问题,为“妇女与科技”审查和评估提供了参考指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女性科研人员的培养,近年来制定了多项支持性政策并已取得良好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女性参与科学研究并作出积极贡献,但科技领域依旧存在女性参与机会偏低、女性科研人员晋升困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对“妇女与科技”的关注、消除科学领域性别歧视、弥合性别数字鸿沟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
5.周小雯:《交流与互鉴:中法反家庭暴力事业发展的新契机——第十届中法反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
【摘要】2024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与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法反家庭暴力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主要研讨了两国反家庭暴力的司法处置及相关措施,三大法律职业在法国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数字时代中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新探索等三项议题,就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经验互学互鉴,带来了中法反家庭暴力事业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