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的要求,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结合,提升法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2025年11月3日至4日,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联合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朝阳区工作站共同举办“女苑法律训练营”。本次训练营为期两天,为法学院学生搭建了理论与实务衔接的平台,助力其拓宽视野、强化职业技能。

图:2023级学生认真听讲座与老师交流

图:2024级学生认真听课程讲座
2023级 淬炼之道:从小案实训到素养提升,自经验传承至职业前瞻
自实践周开营以来,法学院精心筹备的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
11月3日,两场聚焦法律实务与职业素养的精彩讲座相继举行,主讲嘉宾倾囊相授,法学院教师随堂协同讲解,双师同堂助力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在沉浸式学习中收获满满。
上午,孙军老师带来《小案快办,让正义不迟到!——小额诉讼调解的特点与实务》主题讲座。他以“100元标的纠纷”“几千元物业费争议”等鲜活案例切入,生动阐释小额诉讼“程序简化、高效便捷”的核心优势。孙老师特别强调“小案不等于小事”,这些看似标的额不大的案件,实则牵动着普通人最朴素的公平诉求。讲座中,他还分享了调解员需“现场实测树木采光”“体谅商家资金周转难处”等实务技巧,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法律工作既要钻研法条严谨性,更要具备“双脚沾满泥土”的实践智慧,守护好群众心中的公平秤。

图:孙军老师进行《小案快办,让正义不迟到!——小额诉讼调解的特点与实务》主题分享
下午,李洁老师以《法律人软实力——职业素养与沟通技巧》为题开讲。她围绕“倾听是最好的沟通”这一核心观点,通过家事调解中“当事人情绪防线突破”等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详解倾听、共情、动态沟通的实操方法。李老师指出,法律人需敏锐感知当事人语气情绪的微妙变化,尤其在复杂实务场景中,既要用“遇强则强,遇柔则柔”的沟通智慧化解矛盾,也要保持专业性与警惕性,比如注意法庭上“诱导性提问”“打断性提问”的规范,在言语间筑牢公平正义的防线,让同学们切实领会到软实力对法律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图:李洁老师进行《法律人软实力——职业素养与沟通技巧》主题分享
11月4日,《法官经历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发挥作用》与《法律专业新机遇—专职调解员职业规划展望》两场核心讲座,分别从一线实践的深度与职业前景的广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专业、温度与机遇并存的法律人生画卷。这两场讲座相辅相成,深刻揭示了在法律实施的最前沿,沟通调解艺术与专业法律素养如何共同作用于矛盾化解,并为我们法律学子的未来职业规划开启了全新的视野。
上午,课程《法官经历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发挥作用》由曾任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厅法官的王美东女士深情分享。王法官以其数十年奋战在执行一线的丰富阅历,生动诠释了法官职业在调解实践中的独特价值。她通过大量或惊心动魄或温情脉脉的真实案例——从面对突发冲突的沉着应对,到兼顾法理与人情的灵活处理——毫无保留地拆解了执行各环节,尤其是信访矛盾化解中的实操细节与核心逻辑。她所坚守的“不把矛盾激化”原则,以及“用法官专业思维厘清法理边界,以共情沟通软化对立情绪”的“双管齐下”工作方法,是法官经历赋予调解工作的宝贵财富。她那“小身体大能量”背后所展现的职业魅力、人格力量与积极情绪,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位优秀的法律人不仅是案件的“审判者”,更是社会矛盾的“化解者”与法治善意的“传递者”。

图:王美东女士进行《法官经历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发挥作用》主题分享
下午,《法律专业新机遇—专职调解员职业规划展望》课程,则由刘轩老师主讲,他为我们拓宽了法律职业的认知边界。刘站长从调解站的实务经验出发,深入剖析了专职调解员这一职业的丰富内涵,指出其不仅需要“明于理法”的扎实功底,更离不开“通乎人情”的共情智慧。他引导我们反思古人“必也使无讼乎”的理想,在现代调解工作中找到了新的生机。课程精准打破了“唯诉讼论”的传统就业思维定式,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实施的艺术在于沟通”,并指出专职调解员正是践行我校“厚基础、重实践”育人理念、实现法律人初心的全新赛道。这番分享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人才应如水般灵活变通,既能坚守原则,又能于实践中沟通协调,从而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法律职业的多元可能。

图:刘轩老师进行《法律专业新机遇—专职调解员职业规划展望》主题分享
2023级学生心得体会
《小案快办,让正义不迟到!——小额诉讼调解的特点与实务》课程心得体会——赵祺雪
在孙军老师的分享中,关于100元标的纠纷的案例令我感到惊叹。过去总觉得法律是庄严而遥远的,但这场讲座让我触摸到了它的温度:原来一桩小案件背后,可能牵扯着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困境。
这让我想起《秋菊打官司》里的情节。秋菊为了讨个说法一次次奔走,看似执拗的背后,是对公平最朴素的坚持。讲座里提到的那些为几千元物业费、几百元运费较真的当事人,何尝不是现实版的秋菊?他们看重的不是金额补偿,而是那份被尊重的公道。孙老师说“小案不等于小事”,这句话深深戳中了我,法律的意义,正在于守护每个普通人心中那杆秤。
作为法学生,我常沉迷于法典的严谨,却忽略了法律最终要回归到具体的人。讲座里提到调解员要去现场实测树木采光,要理解商家暂时的资金周转难处,这些细节让我看到:真正的法律工作,需要双脚沾满泥土的实践智慧。这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地告诉我,未来的法律之路,不仅要低头钻研法条,更要抬头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
《法律人软实力——职业素养与沟通技巧》课程心得体会——黄铭剑
听李洁老师《法律人软实力》一课,我深受启发。古语云:“善听者,智之端也。”真正的沟通魅力,往往不在于口若悬河,而在于一份沉静而有力的倾听。“倾听,往往是最好的沟通。”在调解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当事人在已然知晓结果的情况下,仍固执地声张诉求,只是为了被看见、被理解。
这便要求我们法律人,既要拥有“遇强则强,遇柔则柔”的动态的沟通智慧,要求我们心如明镜,敏锐感知当事人语气与情绪的微妙变迁。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的寒意浸染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心的张力与脆弱性前所未有地凸显。李洁律师曾提到,在家事调解的过程中,气质优雅的女性会因一件事的关键点而防线尽溃——成年人的世界,是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汹涌,是洪流滚滚中的泥沙俱下。
同时,作为法官,亦要拥有法律人的专业性和警惕性。时刻注意法庭上的“诱导性提问”和“打断性提问”,及时控制法庭的节奏和秩序——公平的保障,有时就在言语之间。
李洁律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法律工作的至高境界,是在法条与程序之外,修得一颗悲悯与洞察的心。我们执法律之剑,更需掌心灵之灯。最好的沟通,是让倾听本身成为一剂良药,在纷争的废墟上,播种下理解与希望的微光。
《法官经历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发挥作用》课程心得体会——王子玥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理的起点,而沟通调解则是让法律落地的实践路径,曾任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厅法官的王美东女士,以饱满热情带来了执行一线的实战经验分享,她那句“小身体大能量”的自嘲,恰是其职业经历最生动的注脚。
在年逾62岁却始终充满热情的王美东法官的分享里,既有执行工作的“酸甜苦辣”,也藏着化解矛盾的人生智慧。她事无巨细又平实动人地向我们谈起或幽默或惊心动魄的过往:面对过往死皮赖脸的纠缠、言语侮辱的冒犯,经历过寻衅攻击的对峙,甚至遭遇过危及生命的险境;但与之相对的,是行政庭墙上整整一面承载着认可与感激的锦旗。从信访人情绪激动敲碎玻璃的冲突现场,到法警执行时被不知情公安阻拦的突发状况;从普通债权的追偿协调,到兼顾当事人生活困境的温情处理,她事无巨细地拆解了执行各环节的实操细节,尤其聚焦信访工作中的矛盾化解逻辑。
那些真实故事,无声彰显着沟通与协调的力量——“不把矛盾激化”是她坚守的原则,用法官的专业思维厘清法理边界,以共情沟通软化对立情绪,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化解矛盾的鲜活范本,更让我们看到她身为法律人独特的职业魅力、坚韧的人格力量与极具感染力的积极情绪。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要求下,我们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更需精进倾听与沟通能力,要从“审判者”拓展为“矛盾化解者与善意传递者”,更要践行法律实务中专业与温度共生的珍贵价值。
《法律专业新机遇-专职调解员职业规划展望》课程心得体会——周雨晨
刘轩站长《法律专业新机遇-专职调解员职业规划展望》一课,似拨云见日,让我对法律职业的边界与温度有了全新认知。
古人云:“法者,治之端也。”自入校以来,我们浸润于法条法理的严谨世界,常念“徒法不足以自行”,却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偶感迷茫。刘轩站长以调解站的实务经验为引,将专职调解员这一职业的内涵娓娓道来——它既需“明于理法”的扎实功底,亦要“通乎人情”的共情智慧。这让我想起《论语》所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古人追求的“无讼”境界,正于现代调解工作中焕发生机,也让我深知,法律人的使命不止于法庭之上的据理力争,更在于社会肌理中的定分止争。
课程中,刘轩站长对法学生就业方向的剖析,打破了“唯诉讼论”的思维定式。他谈及调解工作中“以法为基、以德为桥”的职业素养,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实施的艺术在于沟通”,这与我校“厚基础、重实践”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而专职调解员这一赛道,也为我们提供了践行初心的全新路径。
此次“女苑法律训练营”,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更是择业视野的破壁之旅。刘峰站长的分享,让我们看到法律职业的多元可能,也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法律人才,当如“水之形,避高而趋下”,既能在法条中坚守原则,亦能在实践中灵活变通。未来,我将带着此次培训的收获,深耕专业、锤炼技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法律职业的新机遇,愿以微薄之力,或执槌于法庭,或调停于市井,皆为守护法治之光,不负“法者仁心”的初心与使命。
2024级 调解之道:贯通家事合同银发经济,融汇以保促调速度温度
11.3日,白全华老师与奚望老师分别围绕“家庭纠纷”与“合同案件”两大调解实务领域,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场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却又意义深刻的专题讲座。两位老师从调解理念、方法技巧到实战案例,层层递进,帮助同学们构建起调解思维体系,掌握高效化解矛盾的实务能力。
上午,白全华老师以其深厚的家事法律功底与丰富的调解经验,为学员们带来了《家庭纠纷调解的方法与技巧》的专题分享。课程从“情理法”交融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婚姻、继承、分家析产等典型家庭纠纷的调解策略。白老师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生动演示了如何有效管理当事人对立情绪、打破沟通僵局,并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具温情的解决方案,巧妙地平衡了情、理、法三者关系。他重点强调了家事调解不仅是解决争议,更是修复家庭关系、保障未成年人及弱势家庭成员权益的艺术,为学员们未来处理复杂的家事案件提供了宝贵的方法指导。

图:白全华老师进行《家事纠纷调解的方法和技巧》主题分享
下午,奚望老师以其在处理各类复杂合同纠纷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为学员们呈现了《五花八门的合同——探索调解机制下合同案件的处理思路》的精彩课程。课程聚焦于商事活动中形形色色的合同,从常见的买卖、借款合同到对赌协议、股权投资等新型复杂合同,奚望老师系统地讲解了如何在调解机制下快速定位争议焦点、洞察各方核心商业利益诉求。她通过生活中生动的常见的典型案例,呼吁同学们既要做“利益平衡者”,又要做“情绪倾听者",融情于理,情理交融,为学员们开拓了在诉讼方法之外的高效解决合同争议的新视野。

图:奚望老师进行《五花八门的合同——探索调解机制下合同案件的处理思路》主题分享
11.4日,张弛老师的《以朝阳,护夕阳——养老服务纠纷与银发经济纠纷的调解新思路》与马逸伦老师的《以保促调:让纠纷调解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两场课程,分别从特定群体关怀与程序机制协同两个维度,为学员们拓宽了新时代调解工作的视野与方法。两场讲座内容互补、理念共融,共同指向更具温度、效率与智慧的纠纷化解路径。
上午,课程聚焦日益凸显的涉老纠纷调解。张弛老师从“免费AI直播课”消费陷阱、旅游与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等典型案例切入,深入剖析了老年群体在银发经济浪潮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弱势问题。课程强调,涉老调解不仅是法律层面的争议解决,更是一项需要耐心与同理心的服务。调解人员需主动协助老年人理解程序、补足信息能力落差,在相对平等的语境中促成纠纷化解。同时,课程也直面养老服务纠纷调解率低的现实困境,指出其背后涉及情感创伤、责任认定、赔偿分歧等多重因素,引导学员认识到此类调解不仅需要法律硬实力,更需兼顾情理法融合的软实力,真正实现“以朝阳,护夕阳”的专业使命与社会担当。

图:张弛老师进行《以朝阳,护夕阳——养老服务纠纷与银发经济纠纷的调解新思路》主题分享
下午,课程则围绕“以保促调”机制进行全新阐释。马逸伦老师跳出财产保全即“简单冻结”的传统认知,通过丰富案例展现了其在化解僵局、促进和解中的战略价值。课程重点介绍了“生道保全”理念,即在保障债权实现的同时,通过审慎冻结、财产置换等柔性方式,为涉诉企业保留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刚性威慑与司法关怀的有机统一。一个典型案例是,某债务人在账户被依法冻结后,当晚即主动联系履行,充分体现了保全措施对促成协商的强大推动力。该课程强调了善用程序机制与理解法律条文同等重要,只有灵活运用“以保促调”等创新方法,才能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多方共赢”的社会效果。

图:马逸伦老师进行《以保促调:让纠纷调解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主题分享
2024级学生心得体会
《家事纠纷调解的方法和技巧》课程心得体会——宋宣仪
今天上午参与了“女苑法律训练营”的《家事纠纷调解的方法和技巧》课程,白金华老师的分享让我对法律实务里的“温度”有了新的理解。
以往总觉得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家事调解的课堂上,老师说“家事案件没有输赢,只有在情、理、法中寻求最优解”——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课上讲到的“情感倾听优先于法律说理”的道理和“用身份证号变化寻找失散多年的家人”等案例,让我意识到:家事调解不是机械地套用规则,而是要先接住当事人的情绪,再用专业能力帮他们找到平衡点。比如老师举的老年人赡养费调解案例,不是只看“到底给多少”,而是要“常回家看看”从情感联结出发,帮双方放下对立、回归“父母与子女”的身份。
这堂课让我明白,法律人的“专业”不只是背熟法条,更是能在刚性规则和柔性人情之间找到支点。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未来我不仅要练就能精准适用法律的“硬功夫”,更要培养理解人、共情人的“软能力”——毕竟,家事纠纷里的每一个法条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家庭与情感。
《五花八门的合同——探索调解机制下合同案件的处理思路》课程心得体会——谭芳
在训练营课上,奚望老师以多起亲身参与的实践案例为切入点,让我对“五花八门”的合同纠纷背后,中国特色调解机制的价值与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到了面向未来生活的实用合同处理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合同是贯穿生活的“隐形连接器”,小到早餐消费的口头约定,大到租房、就业的长期权利义务协议,而在五花八门的合同下,常常会发生很多纠纷,有的是商家未兑现食材承诺的小额争议,有的是租房中押金退还、房屋维修的复杂矛盾。
而调解,正是应对这些多样纠纷的关键力量,它像一剂灵活的“关系黏合剂” ,通过深入了解双方关系“破裂”的核心原因,以高效灵活的方式、简单便捷的程序,帮当事人节约时间,降低维权的经济成本。
尤其在民事纠纷数量庞大、司法压力日益增加的当下,调解倡导“以和为贵”,既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快速解决问题,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力量。
这堂课更让我明白,调解的核心价值从不是机械套用法条,而是调解员要精准发挥“利益平衡者”与“情绪倾听者”的双重作用,在法律框架下,既深入理解当事人的实际诉求,比如一方想要减少损失、另一方希望挽回声誉,再把法律问题与背后的社会情理、情绪诉求结合起来,找到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调解这种兼顾“理”与“情”的方式,不仅能让矛盾最小化,更能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法律从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流淌着人文温度的社会准则,最后化干戈为玉帛!
《以朝阳,护夕阳——养老服务纠纷与银发经济纠纷的调解新思路》课程心得体会——金蕊
关于此次讲座,我在张弛老师的引领下,对涉老纠纷调解有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解。首先,课程中展示的案例,从“AI直播课”消费陷阱到养老服务纠纷,清晰地揭示出老年人在银发经济浪潮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群体特殊性等原因,权益极易受损。如韩大爷购买虚假宣传课程的案例就尤为典型,这并非个例,恰恰反映出当前市场的不规范与涉老调解的紧迫性。
那么,面对这一现状,张弛老师在课程中强调,调解人员必须紧密结合老年人的群体特点。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清晰地向他们阐释调解程序,协助其获取信息、补足能力,从而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化解纠纷。由此可见,涉老调解远不只是法律层面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倾注耐心与同理心的服务。
然而,调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养老服务纠纷中,调解率往往较低。张弛老师深度剖析了其背后的多重原因,包括损害后果严重、情感创伤深重以及责任认定困难等。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涉老纠纷调解的难点不仅在于法律责任的硬性界定,更在于修复情感、平衡利益的“软实力”运用。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我们应当铭记张弛老师的教诲,勇敢肩负起“朝阳”的责任,以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守护“夕阳”。唯有如此,才能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完善调解机制,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安享幸福晚年。
《以保促调:让纠纷调解既有速度更有温度》课程心得体会——王钟丽
这次关于“以保促调”机制的讲座,让我对财产保全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我常以为财产保全就是简单地冻结资产,而经过马逸伦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在不同的案例中深受启发,认识到其背后其实是一套注重平衡、兼顾各方利益的处理智慧。
其中“生道保全”的理念令我印象深刻——法律强制力的运用并非为了将涉诉企业推向困境,而是通过灵活采取审慎冻结、财产置换等善意方式,为企业保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种在"刚性威慑"中融入关怀的做法,既为债权实现装上安全锁,又真正体现了“案结事了、人和为本”的价值追求。当老师列举了某债务人在账户被冻结后,当晚便主动联系还款的例子时,我意识到在法律工作中除了依靠文书能力,恰当运用程序性措施同样重要。精准并果断地采取行动,常常能够有效打破僵局,促使当事人回到协商轨道,快速推进问题的解决。这次讲座让我深刻意识到,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不应只熟悉法律条文,更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机制,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灵活、智慧地化解财产保全与调解协同的纠纷,真正实现多方共赢,达成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
此次“女苑法律训练营”的成功精彩举办,是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与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朝阳区工作站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同频共振。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此类实务化培养路径,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扎实基础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未来法律人才,为法治建设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