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专栏 > 团学活动 > 正文

光影映初心:走进传媒的时光长廊

发布日期:2025-11-04点击:发布人:法学院(中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研究院)


9月30日,2024级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参观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和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这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让我们在影像、广播与故事的世界中,重温了中国传媒的发展脉络。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从延安时期的红色广播到建国初期的电视实验室,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影像腾飞,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光与声。

红色起点:从延安广播到新中国电视

在延安展区,我们看到一台台简陋的广播设备,它们见证了战火年代中最坚定的声音。那是一种穿透历史的力量——在艰苦条件下播报新闻、传递希望、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延安的红色广播正是这部“教科书”的生动篇章。在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传媒成为传播真理、鼓舞斗志的精神阵地。

 

延安时期的广播事业不仅是舆论工具,更体现了早期的“人民至上”和“依法治国”理念的萌芽。总书记曾强调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延安广播所传递的,是党的声音,更是人民的呼声,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政治引领与舆论监督的统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以真理为导向的传播,正是新时代法治精神的历史源头之一。  

 

 

建国初期展厅,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和简易摄像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那一代传媒人,用手中的话筒与镜头,为新中国留下了最珍贵的影像。正如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强调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法治化的传播环境。那一代传媒工作者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依法传播”“依法表达”的意识,用规范与纪律保障了新闻的公信力。改革开放后,电视、广播、电影全面发展,传媒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我们看到了新闻联播的第一张播报台卡,也看到了时代变迁下传媒技术的革新。我们看到了中国第一代播音员的身影。他们中有的在新华广播电台播报《新中国诞生》消息,有的用嘹亮的声音陪伴着新中国的每一个清晨。据介绍,齐越、方明、林如、高山等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播音员,他们的声音成为新中国最庄重的符号,也奠定了播音艺术的标准与传统。正如简介所说:“那一代人的声音,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人民的信任。”这份信任的根基,正是法治与信念共同铸就的公信力。  

在这些光影与声音的记忆中,我们体悟到中国传媒的发展,始终与党的事业、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它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也映照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与法治自信的成长。  

倾听真实: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

 

这里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影像与口述档案,讲述着普通人的命运与传媒人的故事。那一段段口述,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国家历史的片段。我们在聆听中体会到:传媒不仅记录时代,更让时代被记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而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正是法治精神的实践者。口述历史中心的每一份档案,都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它以真实为底色、以尊重为界限,在叙述中保护被访者的权益,在传播中恪守法律与伦理。这种“依法讲述”的方式,正是法治精神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具象化。

这里没有宏大的陈列,却充满故事的温度。我们看到了许多影像资料,听到了许多普通人的讲述——那些声音来自电影人、记者、工人、教师,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生动切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国湘戏楼”,那是一座从湖南迁来的古戏楼,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被完整地复原在中心的展厅中。我们了解到它原本面临拆迁,崔永元团队用心抢救并保存下来。当我们站在那座古戏楼前,看着木雕花窗,忽然有种“时间静止”的感觉——那不只是文化遗产,更是一段段被时间遗忘的公共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法治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法治思想为文化传承提供制度支撑,使口述历史这样的社会文化项目能够在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在法治秩序中守护真相。传媒的记录不仅是一种文化使命,更是一种依法传播、依法守护的社会责任。  

学习感悟

 

《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国家治理与传媒责任的新视角。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依法治媒、以法兴媒。参观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并非对立,而是在法治框架内的平衡与共生。法治不仅是制度的规范,更是价值的引领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传媒正是连接国家与人民的重要桥梁。通过新闻报道、公正评论与舆论监督,传媒实践着法治精神的温度与理性。  

当我们回望传媒的历史长廊,再结合对“法治中国”理念的学习,愈发感受到传媒事业的发展,从来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制度文明与法治精神的体现。从延安的红色广播到当下的新媒体矩阵,每一次话语传播的创新,背后都蕴含着法治的保障与思想的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次实践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传媒发展的历史轨迹,更在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到了时代使命的连接路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前辈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法治信仰,用镜头、文字与心声记录时代的温度与光亮,让青春在服务人民、讲述中国的征程中闪耀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