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思想史上留下了很重要的影响,这部被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性著作,第一次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完整论述,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核心观点推翻了唯心史观一直以来的主导地位,给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了科学的方法论,深入厘清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把哲学从抽象的空想拉回到现实的物质实践中,让“改变世界”成了哲学最根本的命题。
理论建构上,《形态》彻底清算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不足、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不切实际和施蒂纳极端个人主义的荒谬,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为历史研究起点,构建了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分析框架,该理论创新让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打下哲学基础。
当代社会实践中,《形态》的方法论价值凸显,全球化浪潮中的文明冲突、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复杂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工具有持久解释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从“生产力标准”到“共同富裕”目标提出,都符合《形态》中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跨越时空的思想再次印证了经典理论的当代生命力。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与目的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正快速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传到欧洲大陆,机器大生产在纺织、采矿这些领域到处都在广泛应用,这种经济上的变化使现代无产阶级得以诞生,他们在曼彻斯特的工厂、里昂的纺织作坊里受着很残酷的剥削,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还有19世纪30到40年代英国的宪章运动,说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站到了历史舞台上。德国当时还处在封建分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随着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爆发,德意志无产阶级也苏醒过来了,资本主义矛盾越来越突出,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打提供了真实的社会基础和素材。
马克思在1843年《莱茵报》时期开始接触物质利益问题,继而研究经济基础。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他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恩格斯1845年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实际考察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情况,1844年二人在巴黎见面后,开始清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影响,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鲍威尔兄弟唯心的的“自我意识”哲学、施蒂纳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场思想争论成了《形态》写作的直接原因。
理论合作上,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在巴黎见面后开始。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深刻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状况,这给马克思深刻启发。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的实践活动里进一步统一想法,决定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的目的是“说清我们的观点和德国哲学意识形态见解的不一样,其实就是把我们以前的哲学想法做个了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影响,催生了这部划时代的哲学著作。
《形态》的写作目的是彻底批判德国唯心史观,打破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决定存在”的哲学本质,揭露“德意志意识形态”把观念独立化、神秘化的弊病,明确“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核心观点,讲清楚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因素的新观点,给科学社会主义打下基础,把共产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是历史必然,强调共产主义“不是要建立的状态,也不是现实该去适应的理想”,而是“改变现在情况的实际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
与1844年《神圣家族》侧重批判鲍威尔的唯心主义不同,《形态》的理论建构更系统,《神圣家族》还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解构”,《形态》实现了“从批判对象到建构体系”的范式转换,引入“交往形式”(后发展为生产关系)这一关键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解释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机制,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让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同上),理论深化让它超越了同期一切社会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评价与当代价值
(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是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正式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萌芽到成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被恩格斯称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该评价强调《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开创性地位,其核心是确立了,这一萌芽在《形态》里长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阐述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跳出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部著作第一次把“改造世界”的实践想法变成科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有历史规律做基础的科学学说。
《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完成了三重理论突破,把“现实的个人”当作历史研究的起点,不再用唯心史观里虚构的抽象主体,搭起了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分析框架,说清了“市民社会”是上层建筑的根本基础,讲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形态变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些突破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的理论,更是指导实践的方法,给后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些著作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实践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里“分工决定所有制形式”这个说法,能帮我们看懂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过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下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生产关系跟着生产力发展情况调整的动态变化。现在提倡的共同富裕实践,就是对《形态》里“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想法的现实阐释——用三次分配制度改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些办法,慢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显出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三、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仍有一些不足。有些研究不考虑具体社会形态的物质条件,把性别关系说成是永远不变、天生如此的,比如讨论职场性别歧视时,光说是传统观念的问题,却没看到私有制里资本积累对女性劳动的特别剥削方式,这样的分析方法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的“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原则不匹配。
方法上的不足主要是阶级分析方法弱化,有些研究用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时,认为性别关系和阶级关系没关系,没说清楚中国社会“公有制是主体”的制度特点。比如研究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害的问题,只从“父权制文化”角度看,不管集体经济垮掉时生产资料归谁,对现实经济问题研究不足,忽视经济根源,这正好是《形态》批评的“用想法解释实际情况”的唯心主义做法。
西方女性主义的强力影响让有些理论研究误入歧途。后现代女性主义解构“本质主义”,和中国妇女运动讲究男女共同进步的实际做法存在明显差异;激进女性主义把性别对立说得太绝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里妇女解放的特殊性难以解释;还有些研究生硬搬用“话语权力”等概念研究中国妇女问题,与《形态》所说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背道而驰。
(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方法的核心要义
重新确立妇女劳动的经济价值定位。重新明确“妇女劳动是物质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认识,打破“reproductive labor”与“productive labor”的二元对立,重视家务劳动社会化改革推动妇女解放,如《形态》所强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关注数字经济时代女性灵活就业的新形态,把平台劳动放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框架。
看清性别压迫的经济本质。阶级社会里性别压迫总跟阶级压迫缠在一起是根本看法,别把性别问题说得太抽象,分清资本主义父权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别不平等的本质不一样,理论上不搞“一刀切”。
以妇女解放为终极目标。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价值指引,批判妇女解放停滞在形式平等的改良主义倾向,看重“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做到同工同酬,人类自身生产领域制定生育友好型社会政策,小心把女性发展简化成“资源占有”的物化倾向,回到《形态》追求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理想境界。
把握妇女运动的时代方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解放打下根本基础,正视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拆解“妇女能顶半边天”等革命话语,避免把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经验绝对化,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统一中探索中国妇女发展道路。
四、推荐阅读
(一)核心推荐书目
书名 | 作者 | 译者/编译者 | 出版社 | 索书号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 A12/19 |
如何观“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读 | 陈培永著 | |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22.03 | B0-0/264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张仲实译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3.12 | A124/2 |
《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书信选编》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12 | A811.63/43 |
《马克思论性别与家庭》 | (美) 希瑟·布朗 | 杨冰郁译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10 | W1.11/15 |
参考文献:
[01]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民出版社. (2018).
[02]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民出版社. (2018).
[03]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2018).
[0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出版社.(2019).
[05] 金一虹. 唯物史观与中国妇女运动. 人民出版社.(2020).
[06] 弗雷泽, N., & 尼科尔森, 王宏维, 陈刚, 译.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 重庆出版社.(2009).